close

看完這部片的時候,我思考,

不知道17-8歲的孩子們看這部片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能不能拿來作為讓大專生有所共鳴的教材?

雖然我看的時候,哭得唏哩嘩啦。

那就是過去和現今的社會,

那樣真實的呈現著。

 

1982年的金智英,

我看到的不只是她的產後憂鬱症,

而是這個年代、這個社會,

性別意識不平等的結構下,犧牲的結果。

 

青少年時期,差點被騷擾的記憶,

她的爸爸檢討的是其實沒有錯的她,

補習班找太遠、裙子穿太短、表現不檢點

一切騷擾都是因她而起;

為了捧場朋友的中藥店,

買了一箱的中藥想到的也是為家中獨子補身體;

到外國出差,

只有兒子獲得了孩子們都想要的鋼筆

不要說透過家庭的呈現,

婆婆、娘家阿嬤、娘家姑姑….每個人各各挑起男尊女卑的性別意識。

 

學校呢?

高中時期和同學聯手捉了暴露狂的姊姊,

被校方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女生不知羞恥。」

 

就連職場,也是這樣的呈現。

『智英啊!不是妳沒有實力,而是公司要挑一個五年內都不會有變化的人選。女人啊,變動太多了!』

道出了現今社會,

即使育嬰假、育嬰津貼的福利再豐厚,

很多女性還是8週產假一到就馬上包包一背準時歸隊,

忽視自己尚未完全恢復的身軀。

 

最後一個,噹!的畫面是什麼?

是智英的爸爸告訴弟弟、二姊最愛吃的是豆沙包,

我想,當智英說出她都把豆沙摳掉的那一刻,

觀眾們的內心,

都有一種「噹噹!!」的感受吧!

 

搭配著前面性別議題大篇幅的醞釀,

就在智英告訴弟弟,愛吃豆沙包的人是你,的那一刻,

大家於是就終於明白了,

智英這些年來到底經歷了什麼,與,為什麼變成了現在這樣。

 

性別不平等,其實就是這樣,

在看似美滿生活的包裝下,

處處藏刃。

 

雖然電影的社會背景在韓國,

1980年代在台灣出生的我,

不也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的嗎?

 

從小是獨生女的我,

以為家裡就沒有重男輕女的被對待了嗎?

不,

我更受著過去刻板印象的「女性應該」所規範著。

 

因為是家中唯一的孩子,

既然不是男生,

不能背負著男生該有的使命,

那妳就好好做個稱職的女孩吧!

這就是我從小所接受的教條。

 

有記憶以來,

我只有高中時期穿過一次無袖上衣,跟同學去溪邊玩,

就那麼一次。

因為我從小被教導著,

女孩子要有女孩的樣子。

裙要過膝、上衣要有袖子。

 

絕對不可以跟男生單獨相處,

更不可以跟男生獨照。

小學回家分享上學趣事,

被斥責的是,

為什麼開口閉口都是男生?!

(不就是小男生才會有一些荒誕搞笑的事情嗎?)

 

曾經有一次,小學的午后,

忘了媽媽問了什麼問題,

在那個請說國語的年代的我,

秀了偷偷在學校學到的新鮮台語:『美 gen 』。

當時被我的父親狠狠斥責,真的是狠狠,差一點被狠揍的那種狠,

我被警告著、這種粗俗的字眼,不適合女生。

老實說,

一直到40歲的今天,

我仍舊不大會講台語,

也不明白這句話粗俗的意義。

 

我從小就不被我的父親滿意,

因為我太皮、我話很多、他努力栽培我還是無法熟讀四書五經、因為我,

 

「不像個女生。」

 

即使這樣,

我肩負著父親對女性的要求,

又背負著母親對她唯一小孩的期待,

很辛苦地長大了。

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就跟智英一樣,

常常感覺前面堵著一面牆,時而痛苦、時而無感,

卻不知道原因。

 

猜猜我看這部片,

第一場哭的畫面是什麼?

那是一種對溫馨和諧家庭、被肯定的渴望

(當然不能說我的原生家庭不美滿)

我哭的第一場,

是當金智恩被通知錄取的片段,

全家人一起歡呼的那一刻,

還有,

鏡頭帶到前一刻威嚴、輕忽她叫她乾脆等著嫁人的爸爸,

說出了 「好樣的」、「妳吃肉」,的畫面。

智英撒嬌地說著,爸爸你也不支持我。

而那句「妳吃肉」,彷彿已是男性高高的權威底下,翻出最最讚賞的一句話了。

 

那個年代,

甚至到現今、這個年代的女性,

都仍走在這求平衡的鋼索上,

多麼地不容易!

如同戲中智英對著她媽媽說出:

『智英就算再辛苦、也會自己看著辦的,

妳把她培養得很堅強,對吧?!』

 

從智英的媽媽、姐姐,一直到智英,

都很「堅強」。

不也是一種對女性無理要求的代間傳遞?

 

所以啊!我說,

我們都是金智英。

但是也許,我們可以不用一直是她,

提昇我們的性別意識,

不一直被這樣的思想牽著走,

也許,

有一天會不一樣。

 

總有一天的。

arrow
arrow

    恩恩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